非常有北京味儿的影片,也非常有人味儿的影片。
宁瀛的导演处女作如此好看,真是没想到,感觉那个年代真还出了不少好的喜剧电影,可能创作者都相对单纯,也愿意关注真正有意思的小人物生活。很多年没看到关注老年人现状的影片,特别是喜剧影片,其实如今比18年前如今应该有更多样的素材。
叙事倒很简单,不过剧本的台词改得很出彩,各个都极为有戏,大部分老头子应该都是非专业演员,真实得可爱,而黄宗洛老爷子难得的主角戏,和几个主要演员飚戏很过瘾。
顺带给北京的朋友们说一声,10月09日、16日、23日三个周日,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还会放映:
【10月】重探中国新电影《找乐》。
http://www.bc-cinema.cn/focusprogram.do
遗憾中国电影疏于保护,本片音效已经损坏不少。
要调整作息的晚上看到这个电影,于是,再次熬夜.
我喜欢老人,对老人和孩子有着本能的亲近.
看着老韩头转了一圈又回到活动站,酸凉暖寒全上心头.
这个认真的有点执坳的老人.
都说人老后,反而象孩子,那么电影里的老人们就象是群没人亲的孩子.
年后,见到杨爷爷,退休多年的老师,孩子们都在国外.
杨爷爷高高的个子,满头白发,精神极好,像极了我去世多年的姥爷.
吃饭时大人们在说话,言谈中听到他年青时的不易,现在也是孤单的,觉得心酸的很.
以后的几天一直动心,想离他近点,照顾他.
能做的很少,就从身边做起吧
主角是韩头,戴锦华(1999)称他为“典型的老中国的居民”。他常以一种悠闲的方式,漫步在北京街头。导演采用长镜头,大量的横移、跟拍,以及速度缓慢的摇镜头等运动方式拍摄韩头的行走路径,节奏舒缓,呈现娓娓道来之势。于是,观众看到的是一幅完整的生活场景:前景是自行车,中景是韩头,背景有买菜、上班的人们,还有一排排的平房。背景中人物和韩头的速度是一致的。这就是当时的北京速度,踱步方寸间就是生活的直径,生活的尺度也是步行距离之内的。灰色影调之下,人和人/环境之间是紧密的,没有任何突兀。镜头下的城市形态、空间关系和生活质感,丰富而完整,充满了流动感。
韩头从京剧院退休,无所事事。有一天,他在城墙处碰到了一群练曲儿的戏迷。
城墙,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片中北京地标性的表征,它不仅是一种地理景观,也承载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沧桑。北京成作为一座古都,历经风雨。如何既保留老北京的城市形态,又能适应首都的发展,要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之道并非易事。正如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所言:“从城市设计价值看
这种接地气与烟火气的电影如今已经灭绝了,也许如今的北京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地气的地方,大多数人都在浮躁的飞着,所以我们如今的电影也在飞。老片的另一种魅力在于它的夸张和做作都是可爱却不尬的,新片却不行。中国传统礼仪讲求的这种礼仪之尬是人情世故的基础,很多时候尬聊,尬笑,尬沉默是老一辈人对人对事表现出来的尊重的中庸之道。现代人则不,我们讲求效率,讲求目的功利性,喜欢一击命中,对无关主题的尬聊、尬笑嗤之以鼻,喜欢矫饰过的自然,这样往往把事情弄的草木皆兵,以最坏方式结束交流。其实
片子开幕,是北京街头的一个长镜头,有些枯燥,但也让观众觉得更加真实,逐步融入那个画面之中。
随后一番热闹的剧院演出景象,热闹非凡,也特别真实,同时将老韩头的性格、地位、人物特点生动的刻画出来。之后老韩头在传达室对徒弟们的谆谆教导,是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小人物的真实写照,不过刚退休后的生活场景完全可以未看先知有些拖沓,不过也着实真实、合理。
之后在“傻子”的引导下,结识了天坛长廊的京剧爱好者,将故事情节引入了正题。不过更为令我印象深刻的时老韩头和“傻子”在澡堂讲述自己的工作,数功论典时,其语气和话语,让人觉得特别熟悉,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的小人物,特别是北京的百姓那种心态刻画的淋漓尽致。而在天坛长廊,老韩头三言两语的示范,瞬间被其他老人奉为权威,也多少有些映射在信息不发达的背景下大家对“权威”的膜拜与渴望。
在老韩头的努力下,爱唱戏的老头们有了自己的活动中心,不会唱戏的老韩头被推选为站长,又开始做端茶倒水的服务工作。期间的情节也很精彩
找乐:神仙打造的喜剧片 新我在哪里,何处有新我的地头,新我与旧我…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m.vschang2018.cn/post/16820.html